从事家具生产9年,管理家具工厂近二十年。对板式、实木及全屋定制的生产工艺流程精通,擅长生产优化及生产制度等的落地服务,通过工艺改革,能有效缩短出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
简历编号:1056062
最后登录:一年内
本人李燕喜,1971年生,湖南邵阳人,高中毕业,东莞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专毕业(电脑专业)。从事家具一线生产操作工9年多,对板式木工、实木木工及贴木皮的工艺和板式实木的油漆喷涂工艺较精通可实际操作,大部分工序可独立操作。家具生产管理20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现场生产管理经验,对实木和板式以及全屋整装定制家具和星级酒店家具的生产工艺及成本控制比较专业,提倡管理出效益,用低成本高质量来体现产品的高性价比和高附加值,以此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为公司定期进行生产管理落地培训和员工实际操作培训 ,以此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整体素质 。
工作经历简述如下:曾经在广东东莞华伟家具公司任生产总管三年,在广东佛山前进家具公司任生产经理二年。2004年猎聘到成都,先后在几个中大型家具企业担任生产总监,并成绩显著,如全友家私生产厂长二年,香楠林生产总助四年,金亿生产总监二年,赛能家具生产总监三年,2011年至2014共三年半在成都阳光林森家具公司任生产总监,2017年又加盟阳光林森任生产总监,先后在成都阳光林森五年多,同时管理四个分厂于2019年为照顾病危父亲而辞职。2020年3月在四川德阳欧适德集团鼎派世家家居有限公司,负责免漆板式定制、免漆木门及工业4、O的全自动生产线管理。现因该公司订单量不饱和,股东变更等原因准备辞职。期望能和有实力的有超前发展远见的家具企业合作,实现互利双赢。联系电话:。特别说明:本人工作经历属实,欢迎招聘企业做背景调查。
自2020年入职后,通过近三个月的工艺调整和流程改造,将公司全免漆板定制家具的出货周期从18-20天缩短为12天,六个月后为6-8天;产品一次性配套及质量合格率从55%提升到75%、80%、85%、90%(5-6个月左右)直到96%以上;售后服务客户满意度从60%提升到97% (6个月)。单月产值从2500多平方逐步提高到8000平方左右(按投影计);2021年五月份增加了一条工业4.0的全自动线,单日产能可达到展开面积一千平方,从原来的销售经理天天不出差在车间追单催货,半年后变成生产计划员天天追着销售总监要订单。且部分原材料成本下降了3-8个百分点。至2022年中(2022年7月31号),因公司股东变更且销售订单严重下滑,又因合同临近到期故而提出辞职。
在职期间,以生产优化、落地改革为主,从提高交货合格率、缩短交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等方面来整体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新开设一条免漆木门生产线。
特别说明:如有需要,以上工作经历可提供信息供合作企业做背景调查。
从2011年3月进入阳光林森家具公司,任生产总监,全面负责板式分厂和板木分厂以及沙发分厂的生产工作,半年后又新开实木餐桌椅厂。同时由本人牵头组建成本控制部,通过量化的数字定额管理,将生产成本控制到行业极限,同时质量大幅提升达到行业前列。进入公司时,双方约定合同一年一签,一年期满后,老板认为本人能继续为公司创造利润就续签并加薪,这样连续签了三年,通过三年多的努力,一线生产员工从300左右增加到600多人,产值从1.5亿增加到3亿多,质量、交期及成本控制都位例四川家具行业前茅,成为其他工厂效仿的标杆。三年期满,本人考虑到在一个企业工作时间太长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工作惰性,缺少工作激情和活力,也不能接触外界的新工艺新事物,故而提出辞职,并协助招聘新人接替本岗位进行工作移交,四个月后公司招聘到新人,2014年7月本人正式辞职。
2014年8月受邀加入四川赛能家具有限公司任生产总监,公司从原来的一个板式厂,增加到一个板木实木厂、沙发厂,同时增加了定制生产线,产值翻一番至1.5亿多,质量大幅提升至行业前列,生产成本管控逐步下降至稳定。并获得老板赠送的奔驰GLK260一台,三年合同期满,于2017年8月份辞职,同时承诺作赛能家居的免费生产顾问。
2017年8月受邀第二次回到成都阳光林森家具有限公司,负责外协分厂和组建定制分厂的全面工作。2019年因家庭原因,老父病重为陪父亲最后时光而提出辞职。家父于2019年底逝世。
工作二年,生产板式家具从三千套增加到六千套,同时组建了板木及实木生产线,制订及推行了计件工资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因二年合同到期后老板承诺的待遇不能按时兑现,后经协商达不成共识而辞职。
一年一签合同,连续四年,香楠林家具工厂员工从一百多人增加到三百多人,产值从0.4亿增至2007年的1.2亿,是同时期成都市新都区家具产业第一家产值过亿的企业。也是新都区家具老板第一个买奔驰车的企业。
2008年底因股东分歧而辞职。
2003年初.东莞厚街家具猎头公司推荐,空降成都全友家私厂,任三分厂生产厂长,通过一年的努力,员工从三百多人增至近七百人,产量连续增加二倍多,后制造中心决定调至一分厂,员工只有一百多人,半年后又调至全友参股的外协分厂,变成了一个替补的消防员,于2004年8月左右愤而辞职。